一方面是小语种的热门招生,其次不少考生并不知道小语种专业的就业状况。在一些小语种毕业生成为“香饽饽”的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干脆舍弃了所学专业,最后只能凭着英语找到工作。几个小语种的“过来人”均表示,选择小语种之前,必须要事先知道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
不是所有语种都如想象中完美
出镜人:赵文刚
所学语言:越南语
现独立经营商贸公司
赵文刚前不久刚刚在南宁开了我们的商贸公司,专门做面向东南亚,特别是越南的水果贸易。说起毕业不到两年就能开办我们的公司,赵文刚说,多亏了他会中、越、英三种语言的语言优势。
凭小语种优势开办公司
地理优势选择越南语
赵文刚的家乡是广西凭祥市,著名的友谊关离他家不到50里地。出友谊关往南不远,就是越南了。中越边境冲突停止后,这里的边贸往来很活跃,当地百姓大多能说上几句越南话。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长大的赵文刚,在上大学前就掌握了平时的越南语。
2004年,赵文刚面临高考考试。由于早就决定学越南语,以后从事边境贸易,摆在他面前的选择非常明确,要么去广西大学学越南语,优势是在学校时就能有不少机会参加面向东南亚的贸易实践;要么去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越南语,优势是可以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经过和家人的一番商议,赵文刚选择了北京外国语大学。
由于之前已经掌握部分越南语,赵文刚学起来比较轻松。依据北外的传统,学外语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外语的同时,大多会选修一门其他语言作为第二外语。赵文刚本来想再学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但考虑到万一第三发生东南亚金融危机,就业将遭到影响,他最后选择了选修英语。
语言优势收获个人事业
尽管来北京前已经做了充分筹备,但北京冬季的寒冷还是超出了赵文刚的想象。他在南方买的羽绒棉服和毛衣只能在室内穿,出了寝室门,他立刻就感到冷得刺骨。不过,这倒让他迷上了在冬季吃火锅并遇上了他的女友。女友也是广西人,在北外学印尼语。毕业后,两人一块回到广西。正是女朋友的支持,让赵文刚在前不久成立了是我们的公司。
2008年赵文刚毕业时,正赶上第四届中国—东盟展会召开,他和女朋友非常随便就在一家贸易公司找到翻译工作。在这家公司,赵文刚参与了大多数与越南顾客的商贸谈判并担任交流翻译的工作,这让他熟知了边贸业务的步骤和谈判方法。
2009年十月,赵文刚所在的公司参加了第五届中国—东盟展会,赵文刚担任公司翻译。在展会上,赵文刚发现东南亚区域的热带水果相当实惠,进入中国后即使加上关税和运费,价格依旧相对较低,市场空间非常广阔。考虑到2010年中国和东盟各国将打造自由市场,届时上万种产品都会达成零关税,中国将从东盟国家进口更多的热带水果,赵文刚产生了跳槽到从事水果贸易的外贸企业的想法。恰好,一家欧洲客商在展会上与越南的水果贸易商谈起交易,但欠缺既懂越南语又懂英语的翻译。赵文刚经朋友介绍,临时担任了翻译,这不只让他对越南热带水果的状况有了更多知道,还通过这次翻译获得了数目不菲的提成。
展会结束后,赵文最初考虑跳槽到热带水果贸易公司。女朋友则建议与其一直做翻译,还不如自己经营一家商贸公司创业。之后,赵文刚又获得了爸爸妈妈和几个朋友的支持;一番越南行之后,他又获得了提供商的支持,此时,创业的资金与人脉都酝酿成熟,今年1月份,赵文刚的水果贸易公司创建了。
目前,赵文刚的公司已经正常运营。预计最晚到6月份,他的公司就能持续盈利。而伴随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进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将持续大幅增长,赵文刚觉得,学习东南亚国家语言在就业方面将没有任何障碍。
“将来都不会和所学语种交际了”
出镜人:樊颖
所学语言:乌尔都语
现为吉林文化厅系统公务员
“乌尔都语,这是什么国家的语言?”樊颖说,当她介绍我们的专业乌尔都语时,10个人里会有9个反问她这个问题。后来她嫌麻烦,在介绍自己专业时只说自己是学西班牙语的。等人家羡慕一番之后再补上一句,“我还会乌尔都语,就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然后又会引来他们的一番啧啧称赞。
从小展露语言天分
樊颖非常有语言天分。小时候在吉林长大,东北话自然不在话下;后来到爸爸工作的四川上学,又掌握了四川话;由于妈妈是长沙人,她的长沙话说得也不赖。上大学时,她能跟来自这类地方的同学都攀上老乡关系,用她室友的话说,“樊颖是中国方言版的多语种复合人才”。
除去会各地方言,樊颖在外语学习上也展露了过人的天分。跟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她也是从初中一年级才接触英语,上了不到一个学期便天天放学后缠着父亲教她英语。父亲借来初高中的英语教程开始给她上课,同时,还给她买了一套压缩版的中英文世界名著,选取的都是故事性非常强的小说,用的也都是简单英语,樊颖特别喜欢,以至于每次上英语课时,她都偷偷躲在桌子底下读名著。
初中三年级毕业会考,满分120的英语试题,樊颖考了119。直到目前,樊颖也没想了解到底那一分丢在哪儿。“我甚至私底下判断,可能是阅卷老师怕给满分后被复查时担责任,才少给了一分。”樊颖开玩笑地说。
不想“被认定”选学小语种
由于英语成绩特别好,“几乎所有人都认定我将来必然会学习英语专业”。但樊颖并不想“被认定”。
高中三年级时,樊颖获悉不少高校可以组织小语种单独招生,通过小语种单独招生的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考试直接进入大学。这种招生政策非常吸引她,并且能成全她“不被认定”的想法。
当时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正在中国访问,樊颖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背景介绍得知,巴基斯坦的国语是乌尔都语,这种语言也在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国的穆斯林中通用,用总人数超越一亿。
樊颖当时查阅资料得知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有乌尔都语专业后便飞速决定考试报名。“考试非常简单,主要考查英语,小语种只不过一种附带的基础性考查”,除去北外,樊颖还参加了上国外国语大学的小语种单独招生考试,都非常顺利地通过了,但最后她选择了文化环境更好的北京。
学习过程很痛苦
进入大学开始系统性的学习后,樊颖才渐渐获悉,乌尔都语并不简单。
这种语言的语法相对复杂,既有南亚方言的特征,有时又要用阿拉伯语或者英语语法来讲解。除去语法,写作也让樊颖犯难。乌尔都语的书法作品非常受看重,为了书写美观,乌尔都语的字母出现了不少变体,这让“连汉字都写得不像汉字”的樊颖很痛苦。
学了一年乌尔都语后,樊颖获得了转专业的机会。当时,她可以选择西班牙语和法语,首要条件是需要重读一次大一。“重读西班牙语或者法语能保证自己就对它们有兴趣么?”又是一番痛苦的抉择后,樊颖选择了继续读乌尔都语,同时选修西班牙语作为第二外语。
就业遇困境考试报名公务员
2008年,樊颖毕业后选择了在巴基斯坦有不少业务的中兴公司。
不久,樊颖获得了外派巴基斯坦的机会。但到了巴基斯坦后,樊颖发现“到处都是持枪的警察和保安,在国内看到警察持枪会有安全感,但在这里有人持枪就是不安全的象征”。而且,女人在巴基斯坦地位非常低,樊颖担任翻译或者外出都会被围观,“感觉跟动物园里的猴子似的,越发怒其他人越感觉好笑”。三个月后,樊颖回国并辞掉工作。然而,等她调适好心情再找工作时,外贸等行业已经非常难找到翻译类工作。
几番尝试失败后,樊颖决定考公务员。“翻译也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我需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将来考虑”。去年4月,樊颖考上吉林文化厅系统某单位公务员。“可能将来都不和乌尔都语和西班牙语交际了。”
非常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为增加录取机会学阿语
在拿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录取公告书前,阿尔巴尼亚在地球上的什么位置是一个让张琬非常为难的问题。但她最后居然选择了以阿尔巴尼亚语为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阿尔巴尼亚语专业是非通用小语种,因需要量不大,4年才招收一届,每届只招20人左右。张琬入学的2004年,恰巧赶上阿尔巴尼亚语专业招生。张琬入学那一年,小语种专业在北京单独招生,面试通过的学生可在高考考试成绩低于北外其他专业录取线的条件下被北外提前录取,如此的录取政策无疑是增加了一次录取机会。张琬正是抱着可以多一次录取机会的想法,参加了北外的小语种招生考试。
“当时有一个列表,上面按汉语拼音顺序列出不少非通用小语种。”对于自己为什么最后被录取到阿尔巴尼亚语专业,张琬目前也没弄了解,“可能是当时图省事,挑了最前面的填,阿尔巴尼亚语排在第一位”。
拿到公告书后,张琬对着公告书念了好几遍,才把“阿尔巴尼亚”几个字顺畅地读出来。接着,她拿出地图,找了半天,才终于找到了这个隐藏在巴尔干半岛上的东南欧国家。
出镜人:张琬
所学语言:
阿尔巴尼亚语
现为阿尔巴尼亚
大使馆大使秘书
近期几天,阿尔巴尼亚大使馆马上举行一年一度的阿尔巴尼亚文化展,作为大使秘书的张琬需要为准备活动奔前跑后,这也几乎是她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其他日子里,她和普通工薪族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简单生活。
海外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北外后,张琬开始正式接触阿尔巴尼亚语。之前,她一直想买一些阿尔巴尼亚语的资料,但除去国家图书馆,在市场上基本找不到。
从字母到单词、从短语到句子,张琬像最初学英语一样,一步一步学习阿尔巴尼亚语。“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不像其他专业一样有不少课外辅导资料,也没师兄师姐可以帮得上忙。”
艰难学习了两年后,张琬和另外5名同学被派往阿尔巴尼亚的一所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他们被编入历史系,但由于语言基础实在太薄弱,学校不能不特意为他们设置了一个班并安排了单独的辅导老师。起初,他们还想着去蹭听阿尔巴尼亚同学的课,但他们发现茫然不知老师在讲什么。
不可以在课堂上练语言,他们又想到参加社会实践。不少中国公司在阿尔巴尼亚有投资项目,在这类中国企业的阿尔巴尼亚分部找到一份兼职翻译工作并不困难,6个人当中的3个正是选择了如此一份工作。张琬为了能有效地训练语言,最后选择了一家英国建筑公司在阿尔巴尼亚的分部,提供阿尔巴尼亚语和英语的双向翻译。“如此,即便阿尔巴尼亚语训练不够,至少也能训练英语”。一年的阿尔巴尼亚历程,让张琬的阿尔巴尼亚语和英语都有了非常大进步。
期待第三去阿尔巴尼亚
回国已是大四,校园招聘开始了。虽然阿尔巴尼亚语专业四年才招一届且招生人数较少,但社会需要也少,张琬的不少同学并不可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除去少数几个去了在阿尔巴尼亚有业务的外贸公司,几个去了外交部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阿尔巴尼亚语部,大多数同学都是靠英语找的工作。”
摆在张琬面前的选择好像只有去外贸公司或者靠英语找工作两条路。她感觉舍弃学了四年的专业非常可惜,狠下心决定去有阿尔巴尼亚业务的外贸公司。就在她筹备参加一家公司面试时,阿尔巴尼亚外教告诉她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急切需要一名懂阿尔巴尼亚语的中国秘书。
这则消息让张琬开心不已。假如有了这份工作,不只不必舍弃阿尔巴尼亚语,还可以留在北京的爸爸妈妈身边。在外教的指导下,张琬成功得到这份工作。
使馆的工作较为简单,除去为大使的中国活动做一些事务性安排,大多数的时候,张琬都在为前往阿尔巴尼亚工作的中国人提供签证咨询。“工作相对简单,待遇也过得去,但非常消磨青年的热情和志气。”张琬感觉,假如在大使馆工作太长期,以后要离开使馆转行就非常难了。
阿尔巴尼亚近年来社会稳定,经济进步非常飞速,吸引了不少中资企业前往。近期一段时间,张琬也在琢磨,是否该重返阿尔巴尼亚,帮助在那边的中资公司拓展业务。
本报记者 刘浩宇